精彩小说尽在零点阅读!手机版

零点阅读 > > 锦凝砚书:农门小夫妻奋斗记苏锦凝沈砚书完本完结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锦凝砚书:农门小夫妻奋斗记(苏锦凝沈砚书)

锦凝砚书:农门小夫妻奋斗记苏锦凝沈砚书完本完结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锦凝砚书:农门小夫妻奋斗记(苏锦凝沈砚书)

红豆莲子 著

言情小说完结

《锦凝砚书:农门小夫妻奋斗记》这本书大家都在找,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,小说的主人公是苏锦凝沈砚书,讲述了​苏锦凝意外穿越,醒来在破茅草屋,原身因“给堂姐替嫁”被叔婶苛待饿晕,身边只有半块发霉的窝头…… 苏锦凝认清处境,原身父母双亡,被叔婶(苏老实、王翠花)收养,实则当牛做马,堂姐苏阿美嫌弃沈砚书家穷,拒嫁推给原身…… 既来之,则安之,且看苏锦凝如何带着她的“小书生”一起把日子过好

主角:苏锦凝,沈砚书   更新:2025-10-11 05:39:47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从沈家村到镇上,大约要走一个时辰的土路。

天刚过辰时,路边的草叶上还沾着露珠,踩上去湿滑冰凉,苏锦凝穿的破布鞋鞋底薄,没走几步,脚心就沁进了凉意。

她悄悄抬头看了眼走在身侧的沈砚书,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,肩上挎着一个旧布包,里面装着笔墨纸砚——那是他抄书谋生的家当。

许是察觉到她的目光,沈砚书侧过头,见她盯着自己的脚,又看了看路边的泥坑,脚步顿了顿。

“是不是鞋磨脚?”

他声音温和,目光落在她露着脚趾的布鞋上,眉头轻轻蹙起,“早知道该找双好点的鞋给你穿。”

苏锦凝连忙摇头,把脚往裙摆里缩了缩:“没事,我走惯了。

以前在苏家,天天上山砍柴,比这路难走多了。”

这话是实话,原身的记忆里,寒冬腊月光着脚踩雪也是常有的事。

可沈砚书听着,心里却更不是滋味。

他沉默了片刻,忽然弯腰捡起路边一根还算光滑的树枝,递给她:“拿着吧,拄着能省点力,也免得摔着。”

树枝不算粗,却带着阳光晒过的暖意。

苏锦凝接过,指尖触到他指腹的温度,微微一愣——这是她穿越过来后,第一次有人这样细致地关心她。

她攥紧树枝,轻声道了句“谢谢”,低头跟着他的脚步往前走,嘴角却忍不住悄悄扬了起来。

路上偶尔会遇到同村去镇上赶集的村民,看到沈砚书带着新媳妇一起,都笑着打招呼。

“沈秀才,这是新媳妇吧?

长得真俊!”

“阿凝姑娘,跟沈秀才好好过日子,他是个好后生!”

苏锦凝学着原身的样子,腼腆地笑笑,不怎么说话,只靠在沈砚书身边。

沈砚书则会笑着回应,偶尔还会跟村民聊两句家常,提到苏锦凝时,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维护:“阿凝是个勤快姑娘,以后家里有她帮衬,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。”

村民们听了,都纷纷点头称赞。

苏锦凝听着他的话,心里暖暖的——他明明才跟自己相处了一天,却愿意在外人面前维护她,这份心意,比什么都珍贵。

又走了约莫半个时辰,前方渐渐热闹起来。

土路变成了青石板路,路边开始出现低矮的土坯房,有卖早点的铺子掀开了布帘,飘出油条和豆浆的香气;还有挑着担子的小贩,一边走一边吆喝:“新鲜的青菜哟——刚从地里摘的,便宜卖喽!”

这就是镇上了。

苏锦凝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景象。

镇子不算大,一条主街贯穿东西,两旁挤满了店铺和摊贩,人来人往,比沈家村热闹多了。

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家公子,也有跟他们一样穿着粗布衣裳的穷苦百姓,还有背着药箱的郎中、拿着算盘的账房先生,处处透着古朴的烟火气。

“前面就是文墨斋,我平时就在那里抄书。”

沈砚书指着前方一家挂着“文墨斋”牌匾的店铺,对苏锦凝说,“你要是累了,就先在铺子里歇会儿,我抄完几篇文章,咱们再去别的地方看看。”

苏锦凝点头:“好,我跟你一起进去,正好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。”

两人走到文墨斋门口,推开挂着的蓝布门帘,一股墨香扑面而来。

店铺不算大,靠窗的位置摆着几张书桌,有两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正坐在那里看书;柜台后,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人正低头算账,正是文墨斋的老板,周先生。

“周先生,我来了。”

沈砚书走上前,客气地打招呼。

周先生抬起头,看到沈砚书,又看到他身边的苏锦凝,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说:“沈秀才来了?

这位是……这是内人,苏阿凝。”

沈砚书介绍道,又对苏锦凝说,“阿凝,这是周先生,平日里很照顾我。”

苏锦凝行了个礼,道:“周先生好。”

“原来是沈夫人,快请坐。”

周先生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,又给他们倒了两杯热茶,“沈秀才,你这媳妇看着就文静贤惠,以后家里有人照顾,你也能更专心地读书了。”

沈砚书笑了笑,没多说话,从布包里拿出笔墨纸砚,走到靠窗的一张空书桌前坐下:“周先生,今天有什么要抄的?”

“正好,昨天来了个主顾,要抄十篇《论语》,你要是不着急,就先抄这个吧。”

周先生从柜台后拿出一本线装的《论语》,递给沈砚书,“还是老规矩,一篇两文钱,抄完就给你结钱。”

“好。”

沈砚书接过书,铺开宣纸,研好墨,拿起毛笔,开始认真抄写。

苏锦凝坐在旁边的椅子上,看着他写字的样子。

他握笔的姿势很标准,手腕悬起,笔尖在宣纸上落下,字迹工整秀丽,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。

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,给他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,看起来格外专注。

苏锦凝看了一会儿,悄悄站起身,走到柜台边,对周先生小声说:“周先生,我能跟您打听点事吗?”

周先生放下手里的算盘,笑着说:“沈夫人想问什么?

尽管说。”

“我想问问,镇上现在什么东西好卖?

比如蔬菜、吃食之类的,我想找点活干,帮着砚书补贴家用。”

苏锦凝开门见山,语气诚恳。

周先生愣了一下,随即叹了口气:“唉,现在这年月,什么都不好卖。

镇上的菜摊子,天天就那几样,不是青菜,就是萝卜,农户自己种的够吃就不错了,哪有多余的卖?

吃食方面,也就早点铺子生意好点,可那都是有本钱的人才做得来的。”

苏锦凝点点头,又问:“那要是有新鲜点的蔬菜,比如比别人种的早一点、口感好一点的,会不会好卖?”

周先生想了想,说:“那肯定好卖啊!

你看现在刚入春,地里的菜还没长起来,镇上的青菜都是去年窖藏的,又老又涩,要是有新鲜的嫩菜,肯定有人抢着买。

可问题是,这时候哪能种出新鲜菜来?

除非是有暖棚,可那玩意儿费钱,一般小老百姓哪弄得起?”

苏锦凝心里一动——暖棚她暂时弄不起,但她知道如何通过选种和改良土壤,让蔬菜提前成熟。

现代的早熟蔬菜品种现在虽然没有,但她可以挑选现有种子里颗粒饱满、发芽率高的,再用草木灰和厨余垃圾做有机肥,改善土壤肥力,肯定能让蔬菜长得比别人快、比别人好。

“那要是做些酱菜呢?

比如味道跟别人不一样的,不那么咸,还带点香味的。”

苏锦凝又问——她记得原身的记忆里,镇上卖的酱菜都是清一色的咸口,而且口感粗糙,要是能做出低盐鲜香的酱菜,说不定能打开市场。

周先生眼睛一亮:“酱菜啊!

这倒是个好主意!

镇上的酱菜都是张记杂货铺在卖,味道几十年不变,又咸又硬,好多人都不爱吃。

要是你能做出不一样的酱菜,应该能卖得好!”

苏锦凝心里有了底,又跟周先生聊了几句镇上的物价和行情,才回到座位上。

沈砚书正好抄完一篇《论语》,抬头看到她,停下笔问:“跟周先生聊什么呢?

这么久。”

“没什么,就是问问镇上的情况,看看有没有能做的活儿。”

苏锦凝笑了笑,不想给他太大压力,没提酱菜和蔬菜的事,“你抄得真快,字写得也好看。”

被她这么一夸,沈砚书的耳根微微泛红,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:“就是练得多了,没什么好看的。

你要是觉得闷,就去外面逛逛,记得别走远,有事就回来找我。”

苏锦凝想了想,确实该去菜市场看看,了解一下实际情况,便点了点头:“好,我去前面的菜市场看看,很快就回来。”

她跟周先生打了声招呼,走出了文墨斋。

主街的东侧就是菜市场,远远就能听到小贩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。

苏锦凝走进去,只见里面摆满了摊位,有卖粮食的、卖蔬菜的、卖肉的,还有卖鸡蛋和卖豆制品的。

她沿着摊位慢慢走,仔细观察。

卖蔬菜的摊位不多,也就三西个,摆着的都是萝卜、白菜、土豆这些耐储存的菜,看起来蔫蔫的,叶子上还带着黄斑。

有个老婆婆守着一个摊位,前面摆着一小筐青菜,叶子都有些发黄了,半天也无人问津。

“老婆婆,您这青菜怎么卖啊?”

苏锦凝走上前,笑着问道。

老婆婆抬起头,见是个年轻媳妇,叹了口气:“姑娘,这青菜是去年窖藏的,有点老了,一文钱一把,你要是要,两文钱给你三把。”

苏锦凝拿起一把青菜,摸了摸叶子,确实有些硬了,口感肯定不好。

她又问:“老婆婆,怎么没看到新鲜的嫩菜啊?

比如菠菜、生菜之类的。”

老婆婆摇了摇头:“哪有那么快?

现在地里的菜刚发芽,还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上市呢。

这时候能有窖藏的菜吃就不错了,哪敢想新鲜的?”

苏锦凝心里更有底了——要是她能在半个月内种出新鲜的嫩菜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。

她又逛了逛其他摊位,卖肉的摊位前围着几个人,猪肉要二十文钱一斤,普通人根本吃不起;卖鸡蛋的摊位,一文钱一个鸡蛋,也是稀罕物。

倒是卖粮食的摊位不少,糙米十文钱一斗,精米二十文钱一斗,价格不算便宜。

逛到菜市场尽头,她看到了周先生提到的张记杂货铺。

铺子不算小,门口摆着几个大坛子,里面装着酱菜,坛口敞着,能看到里面黑乎乎的酱菜,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咸味。

一个穿着短打的伙计正站在门口吆喝:“张记酱菜,百年老字号!

三文钱一小碟,十文钱一大碟,快来买啊!”

有个妇人走过去,买了一小碟酱菜,尝了一口,皱着眉头说:“怎么还是这么咸?

你们就不能少放点开盐吗?”

伙计不以为意地说:“酱菜不咸怎么能放得住?

要吃淡的,你自己回家泡去!”

妇人撇了撇嘴,拿着酱菜走了。

苏锦凝站在旁边看着,心里暗暗盘算:张记的酱菜口感粗糙,味道单一,伙计态度还不好,这就是她的机会。

她可以用新鲜的蔬菜做原料,少放盐,多加些芝麻、花生、桂花之类的辅料,做出鲜香可口的酱菜,肯定能比张记的卖得好。

而且做酱菜的成本不高,只要有蔬菜和调料,在家就能做,不需要租铺子,前期可以先在菜市场摆摊,等有了口碑再考虑租铺子。

想到这里,苏锦凝的心里豁然开朗,脚步也轻快了起来。

她转身往文墨斋走,路过一个卖调料的摊位时,停下脚步,问摊主:“老板,芝麻、花生怎么卖?

还有有没有桂花糖?”

摊主是个中年男人,笑着说:“芝麻十五文钱一斤,花生十二文钱一斤,桂花糖贵点,三十文钱一斤。

姑娘要多少?”

苏锦凝心里算了算,现在家里只有沈砚书抄书赚的几文钱,根本买不起这些调料。

看来还是得先从种蔬菜开始,赚到第一桶金,再做酱菜的生意。

“我先问问价格,下次再来买。”

苏锦凝笑了笑,转身继续往文墨斋走。

回到文墨斋时,沈砚书己经抄完了五篇《论语》,正在给周先生检查。

周先生拿着抄好的纸,仔细看了看,满意地点点头:“沈秀才的字还是这么好,一点错漏都没有。

来,这是十文钱,你先拿着。”

沈砚书接过钱,递给苏锦凝:“你拿着吧,家里需要用钱。”

苏锦凝没有推辞,接过钱,小心地揣进怀里——这是她和沈砚书在一起后,赚的第一笔钱,虽然不多,却让她觉得很踏实。

“周先生,我想跟您再借几本书,晚上回去看。”

沈砚书又说,“等我抄完剩下的五篇,再一起还您。”

“没问题,你随便挑。”

周先生大方地说,“你是个爱读书的好苗子,可惜啊,就是家里条件差了点。

等以后日子好了,一定要好好备考,争取考个功名,也不辜负你的才华。”

沈砚书点点头,感激地说:“谢谢您,周先生。

我会努力的。”

他从书架上挑了两本关于农事的书——一本是《齐民要术》,另一本是《农桑辑要》,放进布包里。

苏锦凝有些惊讶:“你怎么借农事方面的书?”

她还以为他会借西书五经之类的。

沈砚书笑了笑:“家里有半亩薄田,以前都是母亲在打理,现在母亲病了,我得多学学农事,以后好种庄稼。

而且……”他看了苏锦凝一眼,眼神温柔,“你想找活儿干补贴家用,我也不能只靠抄书,多学点东西,才能帮上你。”

苏锦凝的心猛地一跳,看着他清澈的眼睛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——他竟然注意到了自己的心思,还想着帮她。

她张了张嘴,想说些什么,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,最后只化作一句轻声的“谢谢”。

“跟我还客气什么?”

沈砚书笑了笑,收拾好笔墨纸砚,对周先生说,“周先生,剩下的五篇我抄完明日送来,今天先回去了。”

“好,慢走。”

周先生挥挥手。

两人走出文墨斋,太阳己经升到了头顶,镇上的人更多了。

沈砚书看了看苏锦凝,问:“饿不饿?

前面有卖包子的,我给你买个包子吃。”

苏锦凝连忙摇头:“不用了,我们还是买点糙米回去吧,家里还有野菜,晚上煮野菜粥吃就好。”

她知道家里穷,每一文钱都要省着花。

沈砚书却坚持:“你刚嫁过来,不能总吃野菜粥。

我知道你心疼钱,但也得顾着身体。

听话,我给你买一个。”

他不由分说,拉着苏锦凝走到前面的包子铺,对老板说:“老板,要一个肉包子。”

“好嘞!

肉包子五文钱一个!”

老板麻利地拿出一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,用纸包好递给沈砚书。

沈砚书付了钱,把包子递给苏锦凝:“快吃吧,还热着呢。”

苏锦凝接过包子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,鼻尖萦绕着浓郁的肉香,心里暖暖的。

她咬了一口,皮薄馅大,肉汁鲜美,是她穿越过来吃的最好吃的东西。

“你也吃一口。”

她把包子递到沈砚书嘴边。

沈砚书摇摇头:“我不饿,你吃吧。

我早上在家吃了粥。”

苏锦凝知道他是舍不得吃,硬是把包子塞到他手里:“你不吃我也不吃。

我们是夫妻,要吃一起吃。”

沈砚书看着她坚定的眼神,无奈地笑了笑,咬了一小口包子,慢慢嚼着。

两人就站在路边,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一个肉包子,阳光照在他们身上,两人虽然清贫,却透着一股别样的温馨。

吃完包子,他们去粮铺买了一斗糙米,花了十文钱——沈砚书抄书赚的十文钱,刚好用完。

“家里的米够吃几天了。”

沈砚书提着米袋,对苏锦凝说,“等明天我抄完剩下的五篇,再买些草药给母亲熬药。”

“嗯。”

苏锦凝点点头,忽然说,“砚书,我想跟你商量个事。”

“你说。”

“我想在沈家后院的空地上种点蔬菜。”

苏锦凝说,“我以前跟着村里的老人家学过一点种植的法子,知道怎么选种,怎么施肥,能让蔬菜长得快一点、好一点。

等蔬菜成熟了,我们可以拿到镇上卖,赚点钱补贴家用。”

她没有提现代的农业知识,只说是跟着村里老人家学的,免得引起沈砚书的怀疑。

沈砚书愣了一下,随即惊喜地说:“真的吗?

那太好了!

后院确实有块空地,以前母亲种过菜,后来母亲病了,就荒了。

要是能种出蔬菜,既能自己吃,又能卖钱,那真是再好不过了。”

他看着苏锦凝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,还有一丝敬佩——他没想到,自己的媳妇不仅勤快,还懂种植。

“不过……”沈砚书又有些担忧,“现在天气还冷,能种出蔬菜吗?

而且家里也没有种子和肥料。”

“能种。”

苏锦凝肯定地说,“我可以选一些耐寒的蔬菜种子,比如菠菜、小白菜,这些菜在低温下也能生长。

种子的话,我们可以去村里的农户家换一点,或者跟他们买点;肥料的话,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和厨余垃圾做,不用花钱。”

沈砚书听她说得头头是道,彻底放心了:“好,都听你的。

明天我抄完书,就跟你一起整理后院的空地,再去村里换种子。”

看到他支持自己的想法,苏锦凝心里很高兴,脚步也更轻快了。

两人提着米袋,沿着原路往回走。

路上,沈砚书忽然想起什么,说:“对了,村里的里正家有块闲置的荒地,在村西头,因为土质不好,没人愿意种。

要是我们种的蔬菜能种成功,以后可以跟里正商量,租下那块荒地,也就能多种点蔬菜,赚更多的钱了。”

苏锦凝眼睛一亮:“真的?

那太好了!

等我们种出第一茬蔬菜,就去跟里正说。”

她没想到,沈砚书不仅支持她,还能想到更长远的计划,这让她更加觉得,自己没有嫁错人。

两人一边走一边聊,从种植蔬菜聊到以后的日子,越聊越有干劲。

苏锦凝说到自己的想法,沈砚书总是认真倾听,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;沈砚书说起自己的读书计划,苏锦凝也会鼓励他,让他放心备考,家里的事有她。

不知不觉间,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,偶尔会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手,都会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,却又忍不住偷偷看对方,眼底的笑意藏都藏不住。

回到沈家村时,己经是下午未时。

两人刚走到家门口,就看到隔壁的王大娘站在屋子门口,看到他们,连忙迎上来:“沈秀才,沈夫人,你们可回来了!

沈老夫人刚才醒了,在找你们呢!”

“母亲找我们?”

沈砚书连忙加快脚步,推开院门走进屋。

苏锦凝也跟着走进去,只见沈老夫人靠坐在床头,脸色比早上好了一些,看到他们,脸上露出了笑容:“你们回来了……买米了?”

“嗯,买了一斗糙米,够吃几天了。”

沈砚书走到床边,扶着沈老夫人的胳膊,“母亲,您感觉怎么样?

有没有哪里不舒服?”

“好多了,刚才喝了点水,也不觉得那么晕了。”

沈老夫人笑着说,目光落在苏锦凝身上,“阿凝,今天跟砚书去镇上,累坏了吧?”

“不累,镇上很热闹,我还跟砚书一起吃了肉包子呢。”

苏锦凝走过去,拿起旁边的空碗,“老夫人,您饿不饿?

我去给您热点粥喝。”

“好,麻烦你了。”

沈老夫人点了点头。

苏锦凝拿着碗,去厨房热粥。

沈砚书留在屋里,跟沈老夫人说起了种蔬菜的事。

“母亲,阿凝懂种植,想在后院的空地上种点蔬菜,等成熟了拿到镇上卖,补贴家用。”

沈砚书说,“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,晚些我就跟她一起整理空地。”

沈老夫人听了,高兴地说:“阿凝真是个能干的好姑娘!

这主意好,比你天天抄书强多了。

以后家里有她帮衬,我也放心了。”

苏锦凝在厨房热着粥,听到屋里的对话,心里暖暖的。

她知道,自己正在慢慢融入这个家。

粥热好后,苏锦凝盛了一碗,放凉了一些,才端给沈老夫人。

沈老夫人喝了小半碗,精神好了不少,又跟他们聊了一会儿,才重新躺下休息。

沈砚书收拾好碗筷,苏锦凝说:“我们去后院看看吧,看看那块空地能不能种蔬菜。”

“好。”

两人走到后院,后院不大,约莫有半亩地,中间有一块约莫二分地的空地,上面长满了杂草,土壤看起来有些贫瘠。

苏锦凝蹲下身,抓起一把土,仔细看了看:“土壤有点板结,还缺肥力,不过没关系,我们可以先除草,再用草木灰和厨余垃圾改良一下,就能种蔬菜了。”

沈砚书也蹲下身,学着她的样子抓起一把土:“我明天就去砍些柴,烧点草木灰回来。

厨余垃圾我们也攒着,正好用来施肥。”

“嗯。”

苏锦凝点点头,又指着空地的一角,“那里阳光好,适合种菠菜和小白菜;那边靠近墙角,阴凉一点,可以种点香菜。”

她一边说,一边在空地上比划着,规划着种植的区域。

沈砚书在旁边认真听着,偶尔提出自己的疑问,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。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后院的空地上,也洒在两人身上。

苏锦凝看着身边认真听她说话的沈砚书,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安稳的感觉——这就是她的家,有她,有他,还有需要照顾的老夫人,虽然贫穷,却充满了希望。

“砚书,”苏锦凝忽然开口,“等我们种出蔬菜,赚了钱,就给你买支好毛笔,再给老夫人买些好药材,让她的病快点好起来。”

沈砚书抬起头,看着她明亮的眼睛,心里暖暖的。

他伸出手,轻轻握住她的手——她的手很粗糙,还带着薄茧,显然是以前在苏家干重活留下的。

“好。”

他轻声说,声音里带着坚定,“我们一起努力,一定会把日子过好的。”

苏锦凝的手被他握着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,她没有挣脱,反而轻轻回握了一下。

两人相视一笑,夕阳的余晖落在他们脸上,映出了彼此眼底的温柔和期待。

当晚风吹过后院的杂草,带来阵阵凉意时,苏锦凝和沈砚书才站起身,一起往屋里走。

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,紧紧靠在一起,像一对己经携手走过多年的老夫妻,温馨而坚定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